- 贾瑶;邝文娟;殷鹏;周脉耕;季福绥;王志会;于雪;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与认知功能异常的相关性。方法 横断面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全国6个地区选取26 164名老年人,最终纳入23 271名,平均年龄(70.5±10.9)岁,男性10 352名,占比44.5%。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采集数据。采用8项痴呆筛查问卷(AD8)、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问卷和神经科医师问诊三阶段评估方式进行认知障碍筛查及痴呆诊断。比较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一般情况及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患病率差异。比较遵医嘱用药的高血压患者在不同血压水平下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患病率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不同血压水平与认知功能异常的相关性。比较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MMSE各维度评分的差异。比较高血压组不同认知功能水平下血压控制率和用药依从性的差异。结果 两组年龄、体质指数和三酰甘油水平及男性、文盲、吸烟、饮酒、运动不足、失眠、冠心病史、脑卒中史和糖尿病史等患者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血压组AD8评分≥2、MMSE评分异常及痴呆的比例均高于非高血压组(均为P<0.05)。血压范围为120-139/80~89 mmHg时认知功能障碍的患病率最低,血压范围在90~119/80~89 mmHg时痴呆的患病率最低。在60~69岁人群中,血压是痴呆的独立影响因素(OR=1.697,P<0.001)。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90 mmHg和160~179 mmHg均与AD8评分≥2和MMSE评分异常存在关联,收缩压≥180mmHg与MMSE评分异常和痴呆存在关联,舒张压<60 mmHg与AD8评分≥2和MMSE评分异常存在关联,舒张压100~109 mmHg与MMSE评分异常及痴呆存在关联,舒张压≥110 mmHg与AD8评分≥2和MMSE评分异常存在关联(均为P<0.05)。在总体和60~69岁人群中,高血压组MMSE条目中部分维度评分及MMSE总分均低于非高血压组(均为P<0.05)。高血压组中血压控制欠佳者在MMSE条目中所有维度评分及总分均低于血压控制良好者(均为P<0.001)。与MMSE评分正常者和非痴呆患者相比,MMSE评分异常者和痴呆患者中的血压控制欠佳比例均升高(均为P<0.05);与AD8评分<2及MMSE评分正常者相比,AD8评分≥2和MMSE评分异常的遵医嘱用药患者比例均降低(均为P<0.05)。随着MMSE评分增加,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欠佳患者比例逐渐降低(P<0.001)。结论 与非高血压人群相比,高血压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相关危险因素更多,认知功能更差。血压水平与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具有相关性。高血压合并认知功能异常者较认知功能正常的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更差且血压控制率更低。维持血压在120~139/80~89 mmHg范围内可能更有利于保护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认知功能。
2025年04期 v.30 359-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5K] [下载次数:3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 ] - 赵美;郑方芳;孙爽;靳晶晶;张晓红;宋俊贤;
目的 分析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出院带药处方中的潜在不适当用药(PIMs)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连续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年龄≥65岁的CHF患者702例。根据纳排标准,最终纳入294例,中位年龄74(69,81)岁,男性182例,占比61.9%。依据2023年Beers标准判定PIMs的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PIMs组(263例)和无PIMs组(31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基本信息、心功能分级、合并症及出院带药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HF患者出院处方中PIMs发生风险的影响因素。结果 294例患者中,PIMs发生率为89.5%。与无PIMs组相比,PIMs组心房颤动患者比例更高(47.5%比22.6%,χ~2=6.977,P=0.012)。平均带药数量为(8.2±0.2)种,56.5%的患者出院带药数量5~9种,32.7%的患者出院带药数量≥10种。PIMs组患者平均出院带药数量比无PIMs组高[(8.5±0.2)种比(6.0±0.6)种,χ~2=-4.467,P<0.001]。两组不同出院带药数量分布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309,P<0.001)。263例患者共计发生PIMs 737例次。230例(78.2%)患者存在谨慎使用的PIMs,173例(58.8%)存在避免使用的PIMs,90例(30.6%)存在潜在临床重要药物相互作用的PIMs,12例(4.1%)存在与肾功能相关及3例(1.0%)存在与心力衰竭相关的PIMs。最常见的PIMs为利尿剂313例次(42.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房颤动(OR=3.300,95%CI:1.271~8.571,P=0.014)及出院带药数量>8种(OR=3.049,95%CI:1.181~7.868,P=0.021)为PIMs发生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老年CHF患者出院带药处方中PIMs发生率较高。心房颤动及出院带药数量>8种是老年CHF患者出院PIMs发生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
2025年04期 v.30 368-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1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 ] - 张雨濛;刘梅林;
<正>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60岁老年人口已达3.1亿,占全国人口的22.0%,其中≥65岁人口超过2.2亿,占全国人口的15.6%。预计到2035年,≥60岁老年人口将达4亿,占比超过30%~([1])。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防治面临着巨大挑战。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CVD是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也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主要病因。老年CVD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漏诊,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此外,老年人常多病共存、多药联用,诊疗决策需要在矛盾中权衡利弊,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因此,关注老年CVD的特殊性,对于提高老年CVD的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4期 v.30 375-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3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 ] - 李世贞;董宜恒;张湘瑜;
<正>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其发生发展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老年心衰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导致老年人住院、死亡和致残的常见原因。生理功能储备下降、共病和多重用药等情况,使老年心衰的治疗和综合管理面临严峻考验。1老年心衰的发病机制老年心衰的发病机制具有多因素、多环节交织的特点,是由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心脏衰老和系统性衰老的协同效应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2025年04期 v.30 380-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3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 ]
<正>近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发布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25—2026年来源期刊遴选结果,《中国心血管杂志》首次入选CSCD扩展库。CSCD创建于1989年,是我国第一个引文数据库,也是我国唯一一个与科睿唯安、爱思唯尔合作的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的遴选对象为我国出版的中、英文学术性期刊,期刊须经过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出版,且具备ISSN、CN两个期刊标准刊号。2025—2026年度CSCD收录来源期刊1 464种,其中中国出版的英文期刊418种,中文期刊1 046种。
2025年04期 v.30 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6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正>近日,由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图书馆、中国科教评价网(www. nseac. com)联合启动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第七版)”的研制工作已顺利完成,现已对外开通新版评价结果的单刊查询及证书下载功能。根据查询结果,《中国心血管杂志》首次入选《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第7版),被评级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A占各学科期刊总数的15%,即排在5%~20%的期刊),在501种临床医学期刊中排名第37位(图1)。
2025年04期 v.30 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1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正>近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24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中国心血管杂志》继续被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根据202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自然科学卷》显示,2023年《中国心血管杂志》核心影响因子1.478,在21种心血管病学类期刊中名列第五(表1)。《中国心血管杂志》是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北京医院、天津医科大学主办,于雪教授、丛洪良教授担任总编辑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心血管及其相关学科的专业学术期刊。本刊现为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入编期刊、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3)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
2025年04期 v.30 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6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正>2023年12月26日,北京大学图书馆传来喜讯,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统计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中国心血管杂志》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即第10版)之内科学类的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研究工作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主持,每3年评选1次。2023年版从2021年10月开始研究,共32个单位的148位专家和工作人员参加了本项研究工作,全国各地9 473位学科专家参加了核心期刊表的评审工作。经过定量筛选和专家定性评审,从我国正在出版的中文期刊中评选出1 987种核心期刊。
2025年04期 v.30 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正>医学科研论文须遵循医学伦理基本原则,当论文主体以人为研究对象时,作者应说明其遵循的程序是否符合伦理审核委员会(单位性的、地区性的或国家性的)所制订的伦理学标准,并提供该委员会的批准文件(批准文号著录于论文中)及受试对象或其亲属的知情同意书;当论文主体以动物为研究对象时,需说明是否遵循了单位和国家有关实验动物管理和使用的规定,如获得审查批准,应提交实验动物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批文件和批准文号。
2025年04期 v.30 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徐亚威;许浩杰;孟圆;杨海波;
目的 探讨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观察冠状动脉重度钙化病变经血管内碎石术(IVL)处理后钙化断裂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连续选取2023年1月1日至2024年3月31日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冠状动脉IVL并置入支架的冠状动脉重度钙化病变患者12例,平均年龄(69.7±6.4)岁,男性8例(66.7%),共收集213个钙化病变节段。使用OCT图像分析IVL处理前后患者钙化病变特征如钙化角度、钙化厚度、钙化表面组织厚度、有无钙化小结、IVL后有无钙化断裂和支架置入后支架内面积。根据钙化断裂情况,将213个钙化病变节段分为钙化断裂组(73个)和无钙化断裂组(140个),比较两组IVL处理前后钙化病变特征。使用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IVL使用后钙化断裂的影响因素。结果 IVL处理后,12例(100%)患者均出现钙化断裂。与无钙化断裂组相比,钙化断裂组钙化病变更表浅[钙化表面组织厚度:0.07(0.04,0.11)mm比0.12(0.07,0.21) mm,Z=-4.449,P<0.001],管腔面积更小[2.76(2.14,3.54)mm~2比3.09(2.39,4.50)mm~2,Z=-2.135,P=0.033],钙化角度更大[270.0(170.0,360.0)°比100.0(70.0,150.0)°,Z=-8.307,P<0.001]。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钙化角度是IVL使用后钙化断裂的影响因素(OR=1.017,95%CI:1.012~1.022,P<0.001)。结论 IVL处理冠状动脉重度钙化病变后钙化断裂发生较为普遍,钙化角度是IVL处理后钙化断裂的影响因素。
2025年04期 v.30 400-4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7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姜浩;王智;史震涛;孙敏;方士杰;唐强;
目的 探讨在血管内超声指导下血管内碎石术(IVL)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冠状动脉钙化病变(CAC)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2023年3月至2024年7月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住院的冠心病患者106例,平均年龄(66.0±9.3)岁,男性78例(73.6%),靶血管共计106处。所有患者均存在钙化病变,并在IVL治疗后接受介入治疗。根据IVL后介入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DCB组(30例)和药物洗脱支架(DES)组(76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血管钙化病变特征、围手术期并发症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以及术后1个月内的MACE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如年龄、性别和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患者比例,以及血糖和三酰甘油等生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靶血管分布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DES组中复杂解剖类型包括迂曲成角、偏心性钙化、非对称性钙化病变的患者比例均高于DCB组(均为P<0.05)。在IVL球囊导管直径应用方面,DCB组倾向于小直径导管,DES组倾向于大直径导管(P=0.005)。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7,P=0.847)。结论 IVL联合DCB应用于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患者安全可行。在IVL有效处理钙化病变后,DCB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2025年04期 v.30 405-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8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申唯;董玥;陈芷谦;朱艳楠;赵梦;刘聪颖;童素梅;
目的 了解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心理脆弱状况,探讨ACS患者心理复原力在社会支持和心理脆弱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横断面研究。连续选取2024年3—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诊断为ACS的300例住院患者作为调查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心理复原力量表和心理脆弱量表进行问卷调查。根据纳排标准,最终纳入ACS患者286例,中位年龄64.0(55.0,72.0)岁,其中男性209例(73.1%)。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别探究社会支持、心理复原力及心理脆弱之间的相关性。采用AMOS 26.0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并进行指标中介效应分析。采用Bootstrap法验证指标中介效应。结果 ACS患者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心理复原力量表和心理脆弱量表总分依次为(39.8±8.1)分、(64.9±17.0)分和46.5(39.0,55.0)分。将ACS患者的社会支持、心理复原力和心理脆弱总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心理脆弱与心理复原力(r=-0.159,P<0.001)和社会支持(r=-0.244,P<0.001)呈负相关;心理复原力与社会支持呈正相关(r=0.264,P<0.001)。以心理脆弱为因变量,社会支持为自变量,心理复原力为中介变量,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社会支持与心理复原力呈正相关(β=0.35,P<0.001),社会支持(β=-0.20,P=0.019)和心理复原力(β=-0.14,P=0.040)均与心理脆弱呈负相关,心理复原力在社会支持与心理脆弱间起中介作用(e=-0.047,95%CI:-0.108~-0.004,P=0.041),占总效应的19.0%。结论 社会支持与心理复原力呈正相关,社会支持和心理复原力均与心理脆弱呈负相关,心理复原力在社会支持与心理脆弱间起中介作用。
2025年04期 v.30 41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崔岩;杨光远;刘明远;董天崴;赵广阳;陆成博;刘烨;
目的 探讨线粒体代谢物甲基丙二酸(MMA)对脓毒性心肌损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大鼠H9c2心肌细胞脂多糖(LPS) 2.00μg/ml处理24 h构建脓毒性心肌损伤体外模型,其后12 h分别给予MMA 5 mmol/L和PPAR-α激动剂GW7647 100 nmol/L,将心肌细胞分为LPS组、LPS+MMA组、LPS+GW7647组和LPS+MMA+GW7647组。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8~12周龄,20~25 g,腹腔注射LPS 20 mg/kg构建脓毒性心肌损伤体内模型。根据给药不同,将小鼠分为MMA组(MMA400 mg/kg,n=8)、LPS组(LPS 20 mg/kg,n=8)、LPS+MMA组(LPS 20 mg/kg+MMA 400 mg/kg,n=8)和对照组(LPS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n=8)。利用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库的数据集,纳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患者951例,分析血清MMA、C反应蛋白(CRP)和高敏肌钙蛋白T(hs-cTnT)水平及MMA和CRP与hs-cTnT的相关性。测定H9c2心肌细胞活力、小鼠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心肌组织丙二醛(MDA)及H9c2心肌细胞培养基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和心肌细胞钴胺素水平,检测H9c2心肌细胞培养基上清液及小鼠心肌组织MMA含量。通过小鼠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Western blot检测H9c2心肌细胞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酶、PPAR-α、转录因子EB(TFEB)蛋白表达。荧光染色法检测H9c2心肌细胞死亡率。结果 在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中,与CRP<30 mg/L组相比,CRP≥30 mg/L组血清hs-cTnT增高的患者比例和MMA水平均增加(P=0.017和0.007)。相比低水平MMA组,高水平MMA组血清hs-cTnT升高的患者比例增加(P=0.006)。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RP(r=0.074,P=0.021)和MMA(r=0.260,P<0.001)与hs-cTnT均呈正相关。LPS 2.00μg/ml处理心肌细胞24 h后,培养基上清液MMA明显升高(P<0.001),心肌细胞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酶表达量减少(P=0.004),而心肌细胞钴胺素含量轻度代偿性上升(P=0.020)。LPS组心肌组织MM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0)。与LPS组相比,LPS+MMA组心肌组织MMA水平增加(P<0.001)。与对照组相比,LPS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下降(均为P=0.040),LPS+MMA组较LPS组下降更显著(P=0.008和0.010)。与对照组相比,LPS组血清CK-MB和心肌组织MDA水平升高(均为P<0.001),LPS+MMA组较LPS组血清CK-MB(P=0.003)和心肌组织MDA水平进一步升高(P<0.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LPS抑制H9c2心肌细胞PPAR-α(P=0.009)和TFEB蛋白表达(P=0.010),且LPS+MMA会进一步降低二者表达水平(P=0.006和0.004)。体外给予GW7647可改善由LPS及LPS+MMA刺激引起的心肌细胞TFEB蛋白表达减少(均为P<0.001)。同时,GW7647可降低由LPS和LPS+MMA刺激心肌细胞释放的LDH水平(P<0.001和P=0.040)及心肌细胞死亡(P<0.001和P=0.010)。结论 MMA可通过抑制PPAR-α/TFEB通路加重脓毒性心肌损伤,激活PPAR-α后可减轻MMA对心肌细胞的损伤。
2025年04期 v.30 418-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7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邵宝兴;郝燕;马宝新;
目的 探讨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PIMSR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临床疗效。方法 全面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检索时限为2018年6月1日至2024年6月30日。英文检索式:(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OR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ies OR cardiomyopathy, 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OR 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 OR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 hypertrophic) AND(percutaneous intramyocardial septal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R PIMSRA OR Liwen)。使用横断面研究评价清单(JBI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连续型数据采用加权均数差及其95%CI描述。根据Q检验和I~2检验评估纳入文献的统计学异质性,采用相应的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荟萃分析。采用Egger检验及漏斗图评价各结局指标发表偏倚。分析术前与末次随访结局指标如静息和~/或激发左心室流出道压力梯度(LVOTPG)、室间隔厚度、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运动总时间、6 min步行距离(6MWD)的变化。结果 最终纳入10篇文献,均为单臂观察性研究,共计521例HOCM患者,男性339例(65.1%)。JBI量表文献质量评价结果良好。PIMSRA治疗后,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静息和激发LVOTPG分别降低了70.53 mm Hg(95%CI:65.33 mm Hg~75.72 mm Hg,P<0.001)和102.89 mm Hg(95%CI:93.13 mm Hg~112.64 mm Hg,P<0.001);室间隔厚度减少了8.10 mm(95%CI:7.17 mm~9.03 mm,P<0.001);NYHA心功能等级下降了1.56(95%CI:0.75~2.37,P<0.001);总运动时间和6MWD分别增加了2.80 min(95%CI:-3.55 min~-2.04 min,P<0.001)和30.12 m(95%CI:-45.44 m~-14.79 m,P<0.001)。对各项结局指标绘制漏斗图,结果显示所有结局指标均无明显不对称,Egger检验评估结果显示,静息和激发LVOTPG、室间隔厚度、NYHA心功能分级和运动总时间均无明显发表偏倚(均为P>0.05),因评价6分钟步行总距离的文献较少,故无法行Egger检验及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结论 PIMSRA对治疗HOCM患者具有良好效果,可降低其静息和激发LVOTPG,减少室间隔厚度,改善NYHA心功能分级,提高运动总时间及6MWD。
2025年04期 v.30 426-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4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王敏敏;孟晓雪;淡一航;张丽霞;张钲;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3岁,因“胸痛8 h”于2024年1月18日急诊入院。患者入院前8 h劳动后出现心前区剧烈搔刮样疼痛,持续3 h未见明显缓解,且出现大汗淋漓、胸闷、气短,就诊于外院。外院查心电图示V_1~V_5导联ST段抬高0.2~0.4mV,V_3~V_5导联异常Q波。化验心肌酶阴性,血小板35×10~9/L[参考值:(100~300)×10~9/L],红细胞、白细胞计数正常。考虑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顿服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硫酸氢氯吡格雷片300 mg+瑞舒伐他汀钙片10 mg。因当地医院缺乏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及重症监护条件,经风险评估后转诊至我院。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及家族遗传病史。吸烟史20余年,偶有饮酒。入院查体:血压97/70 mmHg,脉搏86次/min,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无扩大,心率86次/min,心律齐,未闻及额外心音,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无水肿。入院后心电图:V_1~V_5导联ST段抬高0.2~0.4 mV,V_2~V_4导联可见病理性Q波,符合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图形;肢体导联低电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伴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图1A)。血常规:血小板15×10~9/L[参考值:(100~300)×10~9/L],红细胞、白细胞计数未见异常。
2025年04期 v.30 43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8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张坤;杨帅;方丕华;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72岁,因“间断胸闷、胸痛2周”于2023年8月21日入院。患者入院前2周始出现活动后胸闷、胸痛不适症状,经休息可于数分钟内缓解,无头晕、晕厥,恶心、呕吐,咳嗽、咯血,反复发作,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既往高血压病史,未规律服药,吸烟史50年,日均吸烟量10支。入院查体:血压140/70 mmHg,脉搏70次/min,心率70次/min,呼吸16次/min,神志清楚,双肺呼吸音清,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舒张期叹气样杂音,双下肢无水肿。心脏彩超示左心室射血分数55%,主动脉瓣中量反流,升主动脉扩张(内径44 mm)。入院后第2日经右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示左前降支中段弥漫性狭窄50%,回旋支近段局限性狭窄80%,右冠状动脉近段完全闭塞(图1A、B)。与家属沟通后,决定尝试开通右冠状动脉。术者选用6F SAL0.75指引导管,在微导管支撑下顺利使用Gaia First导丝到达远端真腔,顺利行球囊预扩张后,于中远段置入第一枚支架(2.5 mm×38 mm)时发现右冠状动脉开口夹层,并向主动脉窦扩展,右冠窦底可见对比剂滞留(图1C),立刻置入第二枚支架(3.0 mm×38 mm)覆盖至右冠状动脉开口,支架膨胀良好,近段夹层被覆盖,窦底对比剂滞留明显减少(图1D)。
2025年04期 v.30 436-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5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赵小涵;张慧平;
主动脉瓣狭窄(AS)与转甲状腺素蛋白型心脏淀粉样变(ATTR-CA)均好发于老年人,且临床表现相似,导致ATTR-CA在AS患者中易被漏诊。随着诊断技术进步,AS合并ATTR-CA(ASATTR)的检出率上升,但其预后较单纯AS或ATTR-CA更差。本文对AS-ATTR的诊疗现状进行综述,重点探讨AS-ATTR的诊断策略与新技术的应用。
2025年04期 v.30 439-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5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刘涛;侯举香;王钰;赵卫;陈伟;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以心肌纤维化为主要病理改变的进展性疾病,临床预后较差,患者常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心脏磁共振(CMR)心肌延迟强化和T1 mapping技术可无创定量评价心肌纤维化,在评估DCM患者预后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CMR中心肌延迟强化和T1 mapping技术在DCM预后评估中的价值展开综述。
2025年04期 v.30 44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2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唐一阳;汪宇鹏;金建秋;
具有心房颤动、脑卒中、心肌梗死和肺栓塞等病史的患者,需要抗栓治疗以降低血栓形成风险,从而预防危及生命事件的发生。此类患者合并口腔问题进行处理时,必须权衡继续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与药物中断或降级的血栓风险。本文将讨论抗栓药物的机制、与口腔科常用药的相互作用、口腔治疗的出血风险以及如何安全有效地管理抗栓治疗患者。
2025年04期 v.30 449-4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3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何瑞乾;夏辰兮;邵晶;赵阳;贾娜;张剑梅;
美国心脏协会于2022年提出生命八要素(LE8),包括健康饮食、体力活动、吸烟、睡眠、体质指数、血压、血脂和空腹血糖8个指标。本综述重点关注国内外基于LE8评价儿童青少年心血管健康的相关研究及针对LE8指标在儿童青少年人群中进行的干预性研究进展,以期为探索适合我国的儿童青少年心血管健康管理和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2025年04期 v.30 45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许峰瑞;李伟;杨文艺;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是冠心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经过不断发展,血管支架的制作材料、厚度及药物涂层等都发生了明显改良,旨在解决支架内再狭窄和支架内血栓形成等问题。本文主要对冠状动脉支架的迭代发展和支架涂层两个方面进行综述,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更优异性能的支架。
2025年04期 v.30 461-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9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华成俊;陈玉善;王婷婷;靳博远;韩心怡;李世龙;梁亚州;胡旭红;
心肌梗死(MI)是冠状动脉持续缺血引起的病理性损伤,可导致严重心血管疾病发生。研究发现,活化T细胞核因子可通过多种生物学途径调控MI发生发展。本文重点介绍了活化T细胞核因子及其调控MI机制的最新进展,以期为MI及其相关并发症治疗提供新思路。
2025年04期 v.30 467-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3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葛沁;宋晓容;杨晓松;欧阳昌汉;
长期高血糖所致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重要因素。近年研究发现,组蛋白翻译后修饰在糖尿病靶细胞的表观遗传修饰和代谢记忆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参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本文拟围绕组蛋白翻译后修饰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调控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明确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2025年04期 v.30 473-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6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